此信息由北京科技大学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北京科技大学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北京]中海油研究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8校园招聘
发布时间:2017-11-28
工作地点:北京
信息来源:北京科技大学
职位类型:全职
职位描述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18年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通知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原中海油研究总院)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战略规划部、技术参谋部和科技人才培养中心,主要为公司业务提供常规和纵深性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业务范围涵盖了油气勘探、开发、钻采、工程、新能源研究和战略规划等领域。同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海油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共有15个院、中心、部门,拥有员工1200余人,每年承担400余项各类科研生产任务。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9项,省部级科技奖项95项,发表各类论文3000余篇,申报专利1100余项。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名,船舶设计大师1名,石油工程建设行业勘察设计大师2名,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奖3名。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在海洋油气勘探地质综合评价研究、油藏工程研究、油气田开发工程设计和钻采工程研究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工程设计行业甲级、工程咨询、影响评价甲级、安全评价、压力管道设计等多项资质,以及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等先进的计算设备和地质研究、开发研究、钻采研究、工程设计等多种类型的先进专业软件,建立了地球物理、提高采收率、深水工程、边际油田开发四个国家及总公司级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于2001年,采用“产学研”结合、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的方式,通过博士后科研课题攻关,在发现、培养人才的同时解决中国海油科研生产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关键问题。迄今,已招收博士后119人,出站博士后108人,其中多人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总公司级专家、总院级专家及青年科技骨干等,成为中国海油高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本站现公开招收2018年博士后研究人员,竭诚欢迎优秀博士前来申请。有关事项如下:
1、招收原则:
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和择优录用的原则,将由专家组对提出申请的博士进行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后择优录用。
2、招收对象: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无不良记录;
2)获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博士;
3)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敬业精神,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
4)具备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条件。
3、在站工作期限:两年(全脱产)。
4、课题:见附件一。
5、申请人应提供的材料: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博士后申请登记表》,请发邮件到下述邮箱索取或到石油相关院所网站查询下载。
6、申请截止日期:2017年12月25日。
7、联系方式(请发送申请登记表至如下邮箱):
李先杰:lixj8@,010-84526260
刘春娟:liuchj2@
传真:010-64662989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南街6号院中国海油大厦B-810房间
邮编:100028
防骗声明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招收通知仅通过各高校院所就业指导中心招收平台发布,面试地点统一为中海油大厦,招收过程不会收取任何费用。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唯一的办公地点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南街海油大厦,无其它分支机构,所有人员均在北京中海油大厦办公。请各位同学对网络虚假招收信息进行鉴别。
附件一: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2018年博士后招收课题汇总表
序号 专业课 题 名 称
1 地球物理 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
2 三维TI介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研究
3 高温高压储层地震岩石物理研究与应用
4 南美洲大坎波斯盆地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岩石物理研究
5 地质 巴西大坎波斯盆地盐相关油气运聚机制研究
6 巴新前陆盆地冲断带构造特征分析
7 开发 聚合物驱孔隙网络模型微观模拟及渗流规律研究
8 混积型碳酸盐岩储层差异性及连通规律研究
9 储层不连续界线波形类地震属性研究
10 驱油聚合物地层原位制备方法探索研究
11 钻采 井下工具系统动力学耦合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12 深水钻井隔水管防台悬挂装置超低频非线性振动控制技术
13 致密砂岩气低压储层压后返排工艺优化研究
14 工程 新型浮式平台垂荡板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5 天然气管道顶部冷凝腐蚀行为与缓蚀剂评价
16 海上油气设施可燃气云团体积整体分布评估方法研究
17 深水区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研究
18 水下油气生产系统集成可靠性分析技术研究
19 水下生产系统SCM兼容性和空间布置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20 海上油气田工艺系统偏流工况分析及控制方法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2018年博士后招收课题简介
题目1: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
目前世界范围内剩余油气资源的60%以上均位于碳酸盐岩储层中,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使其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近年来中国海油在伊拉克、刚果布、巴西、印尼等海外区块遇到了大量位于新生界-中生界新地层中的碳酸盐岩储层。新地层中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相对较弱,其储集空间则仍然是以孔隙为主,伴随着一定数量的溶蚀孔洞及微裂缝,从而造成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参数,尤其是渗透率难以准确计算。本课题将针对海外区块遇到的这一系列的碳酸盐岩储层,从碳酸盐岩储层的主控因素出发,分析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开展孔隙结构的评价,分析渗透性能的主控因素,从而综合特殊测井和岩心分析资料,创新性地建立适用于研究靶区碳酸盐岩储层的渗透率计算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课题以伊拉克米桑油田及巴西Libra油田为研究靶区,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攻关研究:
1、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的评价;
2、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标准的研究;
3、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计算方法的研究。
对博士的期望:
1、具备较强的数值模拟,成像、核磁等特殊测井资料处理和解释能力;
2、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
题目2:三维TI介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研究
随着海上勘探的深入,勘探目标逐渐复杂化,表现为构造越来越复杂,速度变化越来越剧烈,各向异性特征也越来越强。因此,仅仅依靠时间偏移成像以及各向同性的叠前深度偏移往往难以取得满意效果。最近迅猛发展的宽方位地震勘探中,各向异性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一套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尤为必要。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是改善复杂构造,强各向异性区成像的有力工具。国内外在该项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进展,为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各向异性参数的估计;
2、各向异性介质的波场特征分析;
3、三维TI介质单程波/逆时偏移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研究及应用。
对博士的期望:
1、地球物理及相关专业的博士;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过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方面的工作,作为骨干参与过实际项目的研究,有一定的地震资料处理基础和实际工作经验;
3、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题目3:高温高压储层地震岩石物理研究与应用
岩石物理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岩石物理实验是获取基础数据的重要途径。本课题拟针对南海西部高温高压储层勘探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基于岩石物理实验数据的储层预测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目标是利用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建立储层及含油气特性与地震响应之间的定量关系,提供基础指导及定量储层解释手段,从而提高高温高压储层及含油气性预测精度,降低勘探风险。
通过岩石物理实验能获得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石物理弹性参数,这为岩石物理在地震勘探开发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本博士后课题将结合高温高压油气藏勘探研究的需求,依托中海油研究总院承担的“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基于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分析协助解决科研生产相关问题,为高温高压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工作提供指导;且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将开展大量的岩石物理测试及岩石地震属性方面的技术研发工作,对深入研究和应用地震岩石物理约束岩石地震属性储层描述提供了研究条件。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高温高压岩石骨架弹性参数规律分析;
2、高温高压孔隙流体弹性参数规律分析;
3、岩石物理约束下的高温高压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
对博士的期望:
1、有岩石物理实验基础;
2、有扎实的岩石物理理论基础;
3、有一定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经验。
题目4:南美洲大坎波斯盆地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岩石物理研究
南美洲大坎波斯盆地盐下发现多个大油田,是中海油及全球其它各大石油公司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但是,该区处于深水盐下,勘探开发投资大,而勘探研究一直面临着湖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这一世界级研究难题,特别是,本区碳酸盐岩上覆厚层盐岩,并同时发育多种相带的火成岩,致使该区岩性类型变化多样,地震反射特征变化快。因此,准确预测碳酸盐岩的空间分布以及储层物性的空间变化,为中海油巴西Libra区块油田勘探部署、储量评价以及获取该区优质新项目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对拓展该区油气勘探开发局面意义十分重大。
而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和模拟是确定有效的储层预测技术方法的基础和前提,但不同岩性、不同地区的岩石组成、内部结构和所处的热力学环境差异很大,直接应用现有的碎屑岩和其它地区碳酸盐岩岩石物理模型开展本区复杂的碳酸盐岩地震定量解释和预测存在较大风险甚至误导。因此,必须根据本区的储层岩石物理性质,特别是合理的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探索适用于本区的岩石物理模型,同时根据模型的实际意义,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岩心和地震等资料提高建模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为本区的储层定量解释和油气预测等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研究内容:
以中海油巴西Libra区块为研究靶区,围绕大坎波斯盆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关键问题,开展以下研究内容:
(1)本区湖相碳酸盐岩岩石物理分析;
(2)本区湖相碳酸盐岩岩石物理模型构建;
(3)本区湖相碳酸盐岩正演模拟与弹性参数预测;
(4)本区湖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探索;
(5)形成大坎波斯盆地湖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思路和流程。
2、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确定本区不同类型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
(2)构建本区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物理模型;
(3)明确本区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微观物性参数与宏观弹性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4)形成大坎波斯盆地湖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思路和流程。
对博士的期望:
1、地球物理专业;
2、具有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方法研究及应用经历者优先;
3、熟悉地震岩石物理以及储层和油气预测技术方法研究;
4、爱岗敬业、刻苦钻研。
题目5:巴西大坎波斯盆地盐相关油气运聚机制研究
全球的含盐盆地主要集中在南大西洋两岸、墨西哥湾以及里海等地区,均为富油气区,也是海外勘探的战略重点区。而岩盐对上述地区油气的成藏要素和分布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和影响作用。包括岩盐活动对盐上烃源岩、储层的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岩盐覆盖对盐下烃源岩的热演化和储层的成岩演化也具有明显的影响;再有盐岩活动对盐相关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运移成藏乃至油气的分布和富集都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国内以往没有对上述地区的盐岩控藏作用开展过系统的攻关研究,没能理清盐岩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和在其影响下的油气分布规律,制约了盆地勘探潜力分析和有利区带预测等相关工作。因此本次选取巴西大坎波斯盆地做为研究靶区,来开展岩盐控藏作用的系统研究,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对上述问题有较深入认识,进而指导盐相关盆地的勘探评价工作。
巴西大坎波斯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含盐盆地,由三个盆地组成,分别为桑托斯盆地、坎波斯盆地、埃斯皮里图桑托盆地。经过多年勘探,在盐上和盐下层系均已经发现了大量油气田,具备开展盐相关油气运聚机制研究的基础。目前中海油拥有二维地震18.9万公里,三维地震9.5万平方公里,钻井资料184口,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料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以巴西大坎波斯盆地为研究靶区,开展以下研究内容:
1、盆地盐上和盐下构造格局划分;
2、典型油气田成藏机制解剖;
3、盐岩对油气运聚控制作用研究;
4、盆地盐岩控制下的油气运聚模式研究。
对博士的期望:
1、石油地质专业;
2、有油气成藏方面研究经历;
3、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
题目6:巴新前陆盆地冲断带构造特征分析
前陆盆地是世界上油气最丰富、大油气田发现最多的一类盆地,占全球油气发现总量的59%。巴新所在的巴布亚盆地为典型弧后前陆盆地,含油气系统证实,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巨大,加之财税条款较优惠,是海外区块获取的重点领域。
巴新前陆区虽然勘探潜力巨大,但也面临油气勘探的世界级难题:1)处于板块交会处,多种应力集中,构造演化复杂;2)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变形严重,盆地不同位置构造特征差异大,样式复杂,构造识别困难,失利井统计表明64%的钻井失利原因与构造相关。
构造的解释与落实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亟待通过建立一套前陆逆冲带构造解释与综合分析的方法体系来攻克这一勘探难题。该研究可以直接指导公司在巴新的合同区块勘探和新机会获取,助力基地建设。同时此项研究可以填补中海油在复杂挤压区油气勘探技术的空白,拓宽海外油气勘探的领域和机会,赢得主动性,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提供核心竞争力。
通过前期研究,对盆地的基本特征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也初步形成了构造解释的方法体系,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基于逆冲带构造研究的复杂性,仍需要逐渐完善、深化和细化。同时,收集了一批基础资料,包括覆盖全盆地约2万公里二维地震测线,百余口钻井的测井曲线、钻井地化分析、完井报告等资料,以及近10口钻井的锶同位素资料,这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为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保障。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主要研究内容
(1)巴布亚盆地与世界主要前陆盆地的对比研究;
(2)盆地各重点时期原型盆地与应力场特征分析;
(3)冲断带地上、地下多资料综合构造解释及方法研究;
(4)冲断带构造样式分析;
(5)冲断带构造成因模式分析;
(6)前陆冲断带有利圈闭发育带优选。
2、关键技术
前陆盆地冲断带构造综合解释方法。
对博士的期望:
1、构造地质学专业;
2、有中国西部或海外逆冲构造的研究经验,开展过前陆盆地研究工作者优先。
题目7:聚合物驱孔隙网络模型微观模拟及渗流规律研究
渤海油区适宜聚合物驱的油藏资源近20亿方,海上常规稠油聚合物驱的矿场试验也初步取得了明显效果,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因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开发的特殊性,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和微观渗流规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与常规室内实验相比,微观模拟具有可重复性、可控制性的特点,适合于对特定油藏渗流问题开展相关研究。由于非牛顿流体在孔隙介质中存在吸附、破乳、浓度变化等作用,从而使实验重复性差,难于直接从实验中获得渗流规律。通过国内外调研,采用孔隙网络模拟方法是解决这类油藏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建模方法、孔隙特征参数表征和在渗流力学研究中应用发展情况,提出聚合物驱孔隙网络模型来模拟油藏微观渗流特征及驱油规律,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开展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基础研究和分析评价,衔接室内物模和数模的结合、提质研究能力,降本增效,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可行性,研究成果将对海上油田聚合物驱规律性认识和开发设计具有建设性指导意义。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课题要求孔隙网络模型建立结合目标油田储层参数,考虑海上稠油特性,聚合物的粘浓、吸附滞留、粘弹性等物化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孔隙网络模型特性参数主控因素及模型参数表征;
2、孔隙特性参数对聚合物驱规律及驱替效果影响分析;
3、聚合物驱微观网络模型模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聚合物溶液粘弹性对聚合物驱效果作用程度研究。
关键技术
1、 聚合物溶液微观孔隙网络模型渗流理论;
2、 聚合物驱孔隙网络模拟模型参数表征。
对博士的期望:
1、油田开发和渗流力学相关专业;
2、有扎实的数学或计算机专业知识、计算数学专业能力强;
3、熟练掌握Fortran、VC 编程技巧;有OpenMP编程经验优先;
4、精通1-2项商业化油藏数值模拟应用软件。
题目8:混积型碳酸盐岩储层差异性及连通规律研究
目前世界范围内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储量占油气总储量的52%,产量占油气总产量的60%,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中海油目前在海外最大的作业者油田——伊拉克米桑油田为中东地区典型的碳酸盐岩油藏,其储量及产量规模巨大,在中海油海外资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米桑油田共钻遇第三系混积岩相和白垩系生物礁滩相两套碳酸盐岩储层。其中第三系储层为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积储层,包括白云岩、灰岩、砂岩、泥岩等多种岩性,沉积类型复杂多样,且局部发育微裂缝,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从油田开发动态来看,这种混积储层较强的非均质性导致油田目前出现含水上升快、见水规律复杂、油井产能差异大等开发矛盾。因此亟需针对混积型碳酸盐储层的沉积、储层特征、储层差异性以及储层连通规律等开展综合研究,以解决油田见水、产能差异等生产问题,为油田下步调整与高效开发提供指导。
本课题将利用米桑油田岩心、薄片、测井、录井、3D地震等基础资料及分析化验资料,针对混积型碳酸盐岩储层开展沉积、成岩、成因机理以及微裂缝分布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搞清混积型储层特征及差异性;并结合压力、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储层连通规律研究,从而综合刻画与表征研究区混积型碳酸盐岩储层平面分布规律。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混积型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微相分析;
2、混积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
3、混积型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理及差异性分析;
4、混积型碳酸盐岩储层连通规律研究。
对博士的期望:
1、必须具有碳酸盐岩方面的科研经历,尤其在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相分析、成岩作用研究、储层综合表征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
2、具备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能力。
题目9:储层不连续界线波形类地震属性研究
基于地震资料的储层不连续界线预测是砂体结构解剖及综合表征的核心和基础,沉积岩性小尺度各类不连续界线与地震波形间具有较高的对应关系,波形类地震属性能够有效识别储层不连续界线。目前,传统的波形类地震属性能够有效解决勘探阶段区域沉积一类的地质问题,在描述储量单元内部沉积岩性等小尺度储层不连续性时,由于预测尺度小于地震分辨率,时窗短,采样点数少,预测结果面临着预测精度低,稳定性差、抗噪能力弱、适用性有限等问题。因此,本课题以储层不连续界线理论及技术体系为指导,通过开展储层不连续界线地震响应特征、波形类地震属性算法及优化移植等技术攻关研究,形成多种短时窗波形类地震属性,为储层不连续界线预测及综合表征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
前期相关科研课题已在储层不连续界线基础理论、地震属性提取及综合解释表征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建立了系统的河流相储层砂体构型模式、地震响应规律及高分辨率地震预测的技术发展脉络,为本课题开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研究内容
(1)储层不连续界线正演地震响应特征研究;
(2)短时窗波形类地震属性算法研究;
(3)短时窗波形类地震属性算法优化及应用研究。
2、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短时窗波形类不连续地震属性提取技术。
对博士的期望:
1、地球物理专业毕业;
2、具备地震属性算法研究及编程等相关方面科研经历;
3、熟悉油田开发地震专业知识;
4、具备一定的课题综合管理能力及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
题目10:驱油聚合物地层原位制备方法探索研究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海上油田稳油控水和增储上产重要的技术之一。自实施以来,聚驱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截止2017年4月底,已实现累计增油623.04万方,年增油近100万方。随着聚合物驱技术的推广应用,聚合物驱实施对象已从常规油藏向稠油、高温和高矿化度等特殊油藏转移,聚合物已从“高分子量”、“超高分子量”向“抗温”、“缔合型”和“功能型”等发展,其共同特点是依靠超高分子量来增加水相粘度驱油、降低水相渗透率调剖,从而实现提高采收率。然而,海上油田的试验与应用发现聚合物在平台配制溶液的速度慢、从地面到近井地带剪切降解严重、配注量难以满足要求等突出问题,小平台就更加显现。
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一揽子方式是“聚合物的加工厂直接搬到地下”,也就是实现聚合物在地层的原位制备。一方面可以无需复杂的聚合物配制工艺和大尺寸的配制设备,解决海上平台空间小、承载有限的条件限制,大大拓宽适宜使用聚合物驱技术的海上平台范围;另外一方面,小分子单体溶液不存在地面管线和近井地点剪切问题,因此,可以获得更好的地层工作液性能。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主要研究内容
(1)聚合物功能单体的设计与合成;
(2)聚合物地层原位合成方法研究;
(3)聚合物地层原位合成条件优化;
(4)聚合物性能表征方法研究。
2、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聚合物原位制备方法及反应装置设计;
(2)聚合物结构原位表征的方法。
对博士的期望:
1、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合成、有机化学、油田化学等专业;
2、有适当工作经历者或相应研发经历者优先。
题目11:井下工具系统动力学耦合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海洋石油钻井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安全高效是其始终追求的目标。管柱完整性和可靠性是石油工程中的关键问题,贯穿于钻井、完井、测井、压裂、采油等全过程,关系到石油开发的安全和效率。石油钻井中,大长细比管柱系统处于十分复杂的运动、受力和变形状态,失效及事故时有发生,给安全高效钻完井带来极大挑战。钻井工况导致的振动疲劳和钻井控制不当是管柱失效的主要原因,其动力学耦合振动机理至今难以准确描述。同时,为了提高钻井效率和井眼质量,下部钻具组合中常常配置导向工具及提速装置,其主动控制力/力矩的作用使得整个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问题更加复杂。现有商业软件模型大都基于静力学模型,对管柱屈曲及失效、工具性能分析缺乏技术支持。
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钻井管柱耦合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分析方法和模型,研究井下定向工具系统的井眼轨迹控制特性和提速工具的钻进提速效果,研究钻井工况下受复杂载荷作用的井下工具系统的耦合振动和变形,为海洋石油安全高效钻井提供技术支持。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井下工具系统耦合动力学与控制模型研究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井下工具动力学与控制模型、钻进模型。
2、井下工具系统动力学分析与安全控制方法研究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钻井工况安全界限确定、钻井工程参数优化方法、BHA优化配置。
3、钻井动力学与控制分析软件设计开发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计算程序编制与软件设计开发。
对博士的期望:
1、力学、油气井工程等相关专业,具有管柱动力学研究经历者优先;
2、勤奋、踏实、开朗、进取,具有挑战精神和创新意识;
3、有较强的力学基础和编程能力;
4、具有完成相关科研项目研究的经历,具备独立开展项目的基本能力;
5、具备良好的撰写中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题目12:深水钻井隔水管防台悬挂装置超低频非线性振动控制技术
随着我国南海深水油气田的开发不断深入,深水钻井作业需求越来越多,台风工况下的防台避台成为南海深水钻井作业最关键的技术挑战之一。
从南海的深水钻井历程看,台风对深水钻井的安全性和效率影响较大,国内外相关的作业者和钻井承包商都对南海的台风缺乏认识和应对措施,现场亟需一套安全、高效、科学的台风期深水钻完井应对方案,以应对无法按照常规技术进行避台的状况。目前新型隔水管防台悬挂装置的关键理论问题——隔水管悬挂装置液压系统、隔水管自振及平台运动的耦合分析、超低频非线性振动的减振等——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并且需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悬挂装置的结构设计优化和控制策略优化,为我国深水油气开采的安全应急防控技术提供支持,从而降低深水油气田避台费用,降低深水油气田开发风险。
本项目技术方案采取带有减振功能的液压悬挂系统(液压卡盘)和特殊悬挂短节组合, 液压悬挂系统主要目的是减少由于平台运动引起的隔水管动载荷。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围绕我国南海深水钻完井过程中的防台需求,开展新型防台隔水管悬挂装置的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深水钻井隔水管防台悬挂装置控制策略研究;
(2)深水钻井隔水管防台悬挂装置系统耦合分析与仿真;
(3)基于系统耦合的超低频非线性振动控制技术;
(4)深水钻井隔水管防台悬挂装置监测、控制系统设计及软件开发。
2、 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本课题针对以上研究内容,拟解决如下关键问题:
(1)隔水管悬挂系统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和控制策略,针对隔水管悬挂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开展耦合分析,在理论研究、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悬挂系统方案优化、系统结构优化设计以及确定隔水管悬挂的控制策略。
(2)基于系统耦合的超低频非线性振动控制技术,在控制系统的构建中,既考虑了刚度非线性又考虑了阻尼非线性;动力学响应的研究中,既有确定性分析又有随机分析;完成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建模、分析、仿真和实验。
对博士的期望:
1、机械设计及理论、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油气井工程、水工结构工程等专业;
2、具有扎实的机械设计和结构力学专业知识基础,熟悉钻井专业相关知识,了解隔水管、液压系统、控制理论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参与过相关的科研课题;
3、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具备独立开展项目的基本能力;
4、具有一定编程能力,具备良好的撰写中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题目13:致密砂岩气低压储层压后返排工艺优化研究
致密砂岩气储层现多采用水力压裂开发方式,合理的返排工艺是保证其压后产能的关键。其天然裂缝发育,常规储层的滤失理论不再适用,大量压裂液滞留于孔隙与基质中,近裂缝壁面带压力与液体分布规律亟待明确;且在地应力作用下,压后复杂裂缝系统的闭合与应力敏感现象凸显,使得对返排规律的认识难度增加。准确表征压后液体分布规律和复杂裂缝系统的闭合特征,对提高压裂作业成功率和单井产能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临兴地区致密砂岩气储层低压的特点,本课题拟进行致密砂岩气低压储层压后返排工艺优化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设计压裂液渗吸实验,深入分析压后液体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基于裂缝扩展模型,结合裂缝闭合规律评价实验,建立致密砂岩气返排数值模型,并对返排特征展开分析,最终形成返排工艺设计软件,指导致密砂岩气压后返排。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致密气储层压后压力与液体分布规律研究;
2、支撑剂回流规律及裂缝敏感性实验研究;
3、致密砂岩气返排特征规律研究;
4、致密砂岩气返排工艺优化设计研究。
对博士的期望:
1、掌握多孔介质两相渗流、油藏等相关理论方法,熟悉水力压裂、储层保护、岩石力学相关知识理论;
2、石油院校或相关的科研院所毕业;
3、积极进取,具有一定的挑战精神和创新意识;
4、至少掌握一种编程技术,具备软件编制能力。
题目14:新型浮式平台垂荡板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平台是深水油气田开发必须依托的基础设施。目前用于深水油气田开发的浮式平台的主要形式包括:TLP(张力腿平台)、SPAR(单立柱式平台)、FPSO和半潜式平台,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多种新的浮式平台概念,如DTP(深吃水半潜式平台)、八角形FDPSO等。八角形FDPSO集钻井、生产功能于一体,且可重复利用,可以对目标油田进行早期试采与延长测试,从而有效降低油田开发风险和成本,提高油田开发收益。八角形FDPSO采用多点系泊,具有较强的抵御环境荷载的能力,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具有较为良好的运动性能。但由于其船体水线面积大、吃水深度受到限制,虽然具有良好的稳性,但其垂荡性能难以控制,限制了它在南海恶劣环境条件下的使用。为克服该问题,在浮体结构上进行改进,增加垂荡板,大幅度减小垂荡,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集钻、采、储一体化干式采油平台,满足钻井和干式采油的要求以及南海深水油气田开发对钻、采储一体化多功能采油平台的需求。本课题重点开展新型浮式平台垂荡板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垂荡板对平台垂荡响应抑制的机理研究;
2、新型浮式平台垂荡板结构设计方案研究;
3、平台垂荡板与浮体连接结构设计。
对博士的期望:
1、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2、具有一定流体力学基础,博士论文与深水浮式平台技术相关,或参与过深水浮式平台技术研究课题;
3、熟练掌握浮式平台设计与分析软件(CFD、SESAM);
4、吃苦耐劳,有团队协作精神,愿意从事科研工作。
题目15:天然气管道顶部冷凝腐蚀行为与缓蚀剂评价
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流动安全保障和腐蚀控制问题是长距离海底管道和立管服役安全的重要基础,介质流动过程中引起的附加腐蚀问题,一方面给海底管道工艺和结构设计带来难题,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流动保障工艺的实施。深海油气开发中,输送物流与环境温差往往很大,引起湿气管道顶部冷凝水的腐蚀问题,是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例如俄亥俄大学湿气管道顶部腐蚀JIP项目,有多家国际油公司参加。
海底管道湿气输送过程中,多相流流型对腐蚀、药剂有效性等产生不同影响,从而影响海底管道流动保障需求和相关设计参数的确定,包括处理段塞流、高流速等特殊流动工况时,仍无法满足设计具体要求,需要开展动态腐蚀的系统研究,形成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控制对策,为提升设计水平奠定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针对气田天然气管道湿气输送和外部低温的工况特点,研究湿气冷凝造成的管道顶部腐蚀风险,明确影响管道顶部冷凝腐蚀行为的关键工艺参数判据,建立天然气管道顶部冷凝腐蚀的关键判据与评价方法,开发相应软件模块,形成缓蚀剂评价技术导则文件。
1、关键工艺参数与管道顶部腐蚀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2、天然气管道顶部冷凝腐蚀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3、天然气管道顶部腐蚀的缓蚀剂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对博士的期望:
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2、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最好有金属材料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的研究背景;
3、要求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4、较高的英语水平,能用英语熟练进行技术交流。
题目16:海上油气设施可燃气云团体积整体分布评估方法研究
在海上油气开发工程设计过程中,油气工艺设施的可燃气体扩散分析是火灾爆炸分析和可燃气体探头布置的重要基础。然而,多个影响因素(如风速、风向、泄漏速率、泄漏方向、泄漏位置等)的不同组合将得出数以万计的气体扩散分析场景,导致火灾爆炸模拟时间成本过高,根本无法满足项目进度要求。因此,需进行海上油气设施可燃气体扩散规律研究,掌握各个因素对云团体积分布的影响规律,进而建立可燃气体云团体积规律的快速预测模型。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海上油气设施可燃气扩散规律研究
针对不同油气设施,利用CFD技术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可燃气体扩散的影响,如不同泄漏速率、不同泄漏位置、不同泄漏方向,不同风速、不同风向等,得到不同油气设施各种影响因素对可燃气体扩散的影响规律,作为可燃气体云团体积分布快速评价模型的基础输入。
2、可燃气云团体积分布快速评估模型研究
针对不同油气设施,通过上述得到的不同影响因素对可燃气体扩散的影响规律,建立可燃气体云团体积分布快速评价模型(响应面等),即通过少量的CFD模拟,结合上述得到的可燃气扩散影响规律,快速得到该类油气设施可燃气体云团体积的整体分布。
对博士的期望:
1、安全及相关专业;
2、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强,熟练掌握数模分析技能,熟练掌握CFD模拟;
3、英语水平较高,能准确理解国外资料,可以进行技术交流;
4、品学兼优、身体健康,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题目17:深水区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研究
本课题主要研究南海深水区水文动力环境及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技术,为南海深水区海上油气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支持。鉴于南海深水区未来的作用,研究南海深水区水文动力环境特征及海上污染物扩散模拟方法对南海深水油气开发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水文动力场是研究污染扩散的基础,准确的深水环境水文动力场的建立和深水污染物扩散准确模拟是工程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南海油气区已具备了较全面的海上观测数据,利用这些观测数据,同时借助海洋数值模拟来较准确地模拟南海深水区水文动力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模拟深水污染物扩散,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南海海域的海洋观测数据,借助海洋数值模式,研究南海深水区潮汐和海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海上油气开发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扩散问题,从而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1)研究南海水区的潮汐和海流特征,包括:潮流、风海流、余流等;(2)研究特定工况下污染物在不同地形、不同水文动力条件下的扩散问题,包括:含油生产水、悬浮沙、温排水,以及海面和海底溢油和海工构筑物引起的潮流场变化和冲淤变化情况。
对博士的期望:
1、流体力学、水利工程、物理海洋学等专业;
2、从事过海洋水文动力环境相关的研究工作,对影响水动力场的因素有全面的认识并进行过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对海上污染物扩散的原理及应用有一定认识;
3、能熟练使用海洋水文动力相关的数值模型,尤其和潮流相关的数值模型;
4、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用英语熟练进行技术交流。
题目18:水下油气生产系统集成可靠性分析技术研究
水下生产系统是一个技术复杂的系统,因其所处环境和水面设施不同,一旦出现故障,其检测、维护、维修难度和费用均比水面设施高,因此对水下生产设备设施可靠性的要求比水面设施要高;而且,一旦水下生产系统因内外部因素(如腐蚀冲蚀、密封失效、冲涮、地震、疲劳开裂、落物抛锚、拖网、误操作等)造成重大泄漏事故,可能对作业设施(钻井船)、依托生产设施或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应急响应困难。
国外在水下油气设施风险分析和可靠性基础理论、可靠性设计、分析、验证、可靠性保障、可靠性数据积累、可靠性分析工具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已经相对成熟,而国内处于刚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开展水下油气生产系统集成健康安全评估技术和可靠性可用性分析技术研究,尤其是在水下生产系统集成失效模式、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分析技术、可靠性数据采集要求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实现提前量化水下油气生产系统风险、可靠性指标,并对后续风险进行预警功能,有针对性采取相关防范措施,提高风险控制和可靠性评估技术水平和能力。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考虑国产化要素的水下生产系统集成失效模式评估与风险识别;
2、考虑国产化要素的水下油气生产系统设备风险数据库框架构建;
3、水下油气生产系统集成可靠性评价技术研究。
对博士的期望:
1、安全、系统工程、海洋工程、机械工程、力学及相关专业;
2、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强,熟练掌握数模分析技能,熟练掌握CFD模拟;
3、有一定海洋石油风险分析、可靠性分析研究与基础;
4、英语水平较高,能准确理解国外资料,可以进行技术交流;
5、品学兼优、身体健康,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题目19:水下生产系统SCM兼容性和空间布置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水下生产系统是海洋油气开发,特别是深水油气开发的重要开发模式。水下控制系统作为水下生产系统的“神经控制中枢”,实现控制信号、监测信号传输及水下执行机构、装置的动作。SCM(Subsea Control Module)是水下生产系统的关键设备,安装在水下管汇、水下采油树等生产装置上,实现对水下装置的控制和监测。目前国内所有油气田开发使用的SCM设备完全依靠进口,产品及相关技术被国外垄断。SCM设备自身的重要性结合上述现状,对油气田正常开发、国家能源和信息安全等带来严重影响和威胁。
国内已经有相关机构针对SCM开展了前期调研,并正在开展部分研究工作,但是在SCM兼容性、空间布置优化、认证测试、可靠性等方面,关键技术仍未实现突破,有待进一步攻关解决。本课题拟以上述问题为目标开展研究,预期成果可提升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为油气开发提供保障。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针对SCM产品特点及研发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产品兼容性、可靠性研究方法,对元器件空间布置进行优化设计,研究SCM测试认证要求及判据。具体包括:
1、SCM同控制系统之间、不同厂商SCM之间兼容性研究;
2、空间布置优化设计、可靠性研究;
3、SCM液压接口优化设计研究。
对博士的期望: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电一体化相关专业;
2、参与过海洋油气开发或水下设施的研究项目,对水下生产控制系统有一定了解的优先;
3、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具有扎实的控制、通信及机械专业基础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4、较高的英语水平,能阅读英文技术文献,使用英语熟练进行交流。
题目20:海上油气田工艺系统偏流工况分析及控制方法
在油气田生产工艺系统中,管汇大量应用在油气集输单元、长输管道、处理厂等工艺环节,起着前部流体收集和后部流体分配的双重作用。在管汇的入口,各支来流是不均匀的气液两相流,来流的不确定性决定管汇内部的流体呈现非常复杂的气液两相流流型。而在多数油气集输工艺中,管汇后会连接多列并行的生产分离器。由于来流的不确定性造成进入每一列分离器的流量不一定平均分配,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偏流”特征。偏流可能产生的最大问题是某一列生产分离器严重超载,造成“冒顶”或油水分离紊乱等生产问题,而其他列分离器尚存在较大裕量。因此,在进行海上油气处理工艺设计时,为适应更大的偏流,设计人员通常会加大分离器的冗余能力,从而造成气液分离器设计偏大,影响海上平台空间,使整体投资增加。本课题攻关内容立足于我国海上油气田现场的技术需求,围绕所面临的“偏流”问题开展研究,形成创新性的实用的技术成果。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海上平台及海底油气集输系统中偏流问题技术调研;
2、海上气液多相流汇管偏流控制因素分析;
3、海上平台及海底气液两相集输系统偏流控制机理研究。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典型海上油气田气液两相流集输系统偏流控制机理。
对博士的期望:
1、具有多相流研究背景,能源与动力工程、油气储运、热能工程等专业;
2、熟悉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模拟软件、以及高等流体力学和多相流体动力学基本知识;
3、具有较强的编程能力,同时具有很好的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