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 全职 > 职位详细
说明:

此信息由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北京]中海油研究总院博士后工作站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通知


发布时间:2012-01-11
工作地点:北京
信息来源: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职位类型:全职
职位描述
中海油研究总院 博士后工作站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通知 中海油研究总院和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统称中海油研究总院,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技术参谋部、战略规划部和科技人才培养中心,主要为公司业务提供常规和纵深性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业务范围涵盖了油气勘探、开发、钻采、工程、经济评价及新能源研究等各个领域。同时,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和中国海油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 中海油研究总院共有11个院、中心、部门,拥有员工800余人,每年承担近300项各类科研生产任务。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2项,获得国家部委和海洋石油总公司级的科技进步奖数百项,14个单位19次和38人次获得国家及总公司级别奖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百余项。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中海油研究总院已经在海洋油气勘探地质综合评价研究、油藏工程研究、油气田开发工程设计和钻采工程研究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环境评价、安全评价、压力管道设计等多项资质,以及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等先进的计算设备和地质研究、开发研究、钻采研究、工程设计等多种类型的先进专业软件,建立了深水工程、提高采收率、地球物理、边际油田开发四个国家及总公司级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于2001年,该站采用“产学研”结合、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的方式,通过博士后科研课题攻关,在发现、培养人才的同时解决中国海油科研生产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关键问题。迄今,已招收博士后88人,出站博士后70人,其中多人被评为总公司级专家、总院级专家及青年科技骨干,成为中国海油高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本站现公开招收2012年博士后研究人员,竭诚欢迎优秀博士前来应聘。有关事项如下: 1、招聘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和择优录用的原则。将由专家组对应聘博士进行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后择优录用。 2、招聘对象: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无不良记录; 2)获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博士。 3)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敬业精神,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 4)具备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条件。 3、在站工作期限:两年(全脱产)。 4、课题:见附录一 5、应聘者应提供的材料:提交个人简历; 填写附件二《中海油研究总院博士后申请登记表》。 6、截止日期:以上课题接受应聘简历截止日期为2月15日 7、联系方式: 李先杰:010-84526260 lixj8@ 刘春娟:010-84522575 liuchj2@ 010-64662989(传真)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油大厦1705房间 邮编:100027 附录一: 中海油研究总院2012年博士后招收课题汇总表序号专 业

1 岩石物理约束的地震属性储层描述技术研究 地球物理

2 局域化相空间属性提取及其在复杂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3 近海复杂地区地震勘探优化采集研究

4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研究

5 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储层表征技术研究

6 基于波动方程的海上多次波(鬼波)衰减方法研究

7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技术的深水区地震采集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8 北非地区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地 质

9 典型大陆边缘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与富集规律类比研究

10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世岩相古地理研究

11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南段构造特征集形成机制

12 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海陆过渡相优质烃源岩形成条件研究

13 中国近海盆地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

14 渤海典型稠油驱油用表活剂与原油组分间的关系研究 开 发

15 锦州9-3油田水聚交替注入改善聚驱效果方法研究

16 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多枝导流适度出砂开发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

17 海上油田化学驱油藏数值模拟高效算法研究与应用

18 层序约束下的河流相储层高分辨率地震预测及其应用-以渤海某典型河流相油田为例

19 西非深水沉积模式与储层结构表征

20 稠油砂岩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应用

21 海上低渗油气藏产能评价及增产技术研究

22 页岩压裂机理及设计技术研究 钻 采

23 电能转换与电量控制管理系统研究 工 程

中海油研究总院

2012年博士后招收课题汇总表

题目1:岩石物理约束的地震属性储层描述技术研究

针对岩性油气藏、致密储层油气藏等勘探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展岩石物理约束的储层精细描述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目标是利用地震岩石物理建立储层特性与地震特性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地震特性的精细储层描述提供指导及定量储层解释手段,从而提高储层的预测能力,降低勘探风险。

随着地震资料采集处理技术的进步,我们已能以较高的精度获得各种岩石地震属性,这为岩石物理在地震勘探开发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本博士后课题将结合勘探研究需求,依托中海油研究总院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在完成技术研究的同时协助解决科研生产相关问题,直接指导储层预测工作,且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将开展大量的岩石物理及岩石地震属性方面的技术研发工作,对深入研究和应用地震岩石物理约束岩石地震属性储层描述提供了研究条件。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地震岩石物理的研究方法;

2、基于岩石物理研究,建立储层的AVO属性分类,及AVO流体检测技术;

3、地震岩石物理约束的弹性参数反演及储层和含油气性解释技术。

题目2:局域化相空间属性提取及其在复杂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复杂储层研究是勘探难点之一,属性分析技术是复杂储层研究的有力工具。与常用的属性提取方法相比,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相空间属性分析方法,具有抗噪性能强、具有多分辨率特性、适用于宽频带资料、可用先验信息约束等特性。相空间属性提取方法中,核心问题是变换核函数(或广义的称为母小波函数)的构造或选取。如果能针对复杂储层研究的需要,恰当地构造(或选择)母小波函数,可实现对复杂储层的地震特征精细刻画。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针对复杂储层研究的不同要求,如:河(水)道刻画、砂体刻画、断层刻画等,构造基本小波;

2、由基本小波生成变换中函数族的方法,在基本小波确定之后,我们可以生成一维的小波变换,也可生成高维的小波变换,也可生成词典等;

3、相空间属性的地质解释方法,主要砂体的空间展布、储层横向非均质性刻画等。

题目3:近海复杂地区地震勘探优化采集研究

中国近海复杂地区地震勘探面临巨大的挑战,经过多年攻关研究,虽然远没有达到生产的要求,但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通过地震波模拟技术,深入研究复杂地区制约目前地震勘探效果的关键因素,分析现有技术的适应性,优化地震勘探观测参数,探索近海复杂地区地震勘探技术对策,为实际生产提出建设意见。

目前海上复杂地区地震勘探主要从地震资料采集进行研究,国内开展了长缆地震采集、双源单缆、双源双缆(上下)地震采集、海底电缆OBC采集等地震采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国外目前已发展到海底地震OBS多波采集,取得明显效果。但是,海上针对宽方位地震采集研究比较少,需要开展研究。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 近海复杂海底地震勘探采集方案优化研究;

2、近海复杂构造地震勘探采集方案优化研究;

3、近海复杂地区地震勘探采集方案优化研究。

题目4: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海油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不断发展,已在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特别优越的非洲和亚太地区取得了一些区块。但非洲和亚太地区盆地地质特征显著不同于中国国内含油气盆地,除构造异常复杂外,还存在复杂储层的沉积特征和识别、预测、评价等问题,其中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目前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属于前缘研究领域,也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在海上钻井比较稀少的情况下,对地震资料齐全的区块,在研究沉积背景、分析沉积充填和储层类型基础上,开展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地震综合技术研究,对于提升海油学术研究水平和技术攻关能力,降低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区勘探风险和提高勘探开发成效,指导该类新项目快速评估,促进海外勘探开发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碳酸盐岩储层识别地震综合技术研究;

2、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预测地震综合技术研究;

3、碳酸盐岩储层含油气性预测地震综合技术研究。

题目5: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储层表征技术研究

国内外油气田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深水勘探和海外勘探区块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复杂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断块油气藏、隐蔽油气藏、深水沉积油气藏的勘探已成为重要的勘探目的。海上勘探费用高、钻井少,而地震数据携带大量储层信息,地震储层预测是认识和监测油气藏的重要手段。

随着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进步,深深体会到用单项地震信息预测储层特征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而克服多解性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多信息的综合提取和应用。目前,叠后地震属性的研究和应用已比较成熟,世界各大油公司和专业服务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叠前地震属性的研究和应用,叠前叠后地震属性综合研究和应用以使反演参数具有更加明确的地质意义、减少反演成果的多解性、准确进行储层刻画和流体分析等是近几年业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叠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发展非常快、方法非常多。如何针对中海油的国内外区块勘探开发具体需求(尤其是深水条件下),研究和应用基于叠前地震属性分析的的储层表征技术,并建立“本土化”的技术流程,非常重要,需求迫切。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叠前地震反演参数的物理意义及适用性;

2、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储层表征技术;

3、叠前地震反演储层表征技术流程建立。

题目6:基于波动方程的海上多次波(鬼波)衰减方法研究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多次波的问题普遍存在,是海洋地震勘探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多次波的存在,影响地震成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降低了数据的信噪比,干扰地震资料的解释。

多次波衰减方法,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一次波和多次波之间差异的滤波方法。该类方法对地下构造的复杂度依赖度高,在不满足假设前提时,往往得不得好的衰减结果。另一类是基于波动方程的预测相减方法。该类方法能适用于复杂的地下结构,需要较少或不需要关于地下结构的假设,是今后多次波衰减方法的主要发展方向。

目前,基于波动方程的预测相减方法主要有SRME(Surface Related Multiple Elimination)和ISS(Inverse Scattering Series)方法。SRME方法只用于预测自由表面多次波,可结合CFP技术逐层预测层间多次波。ISS方法是基于散射理论,重新推导出的一种多次波衰减方法,可完成鬼波、自由表面多次波和层间多次波的衰减。按照散射理论,该方法完全从数据本身出发,而不依赖任何地下信息和先验模型。

SRME和ISS方法均由数据驱动,但要求数据具备规则观测系统,且隐性需要全波场数据和震源子波信息。在层间多次波衰减过程中,SRME方法需要对检波点和炮点延拓至产生层间多次波的界面上,再将其作为自由表面多次波加以消除,该计算过程复杂,预测结果的好坏依赖速度模型的好坏和介质的复杂程度。ISS方法可一次预测出所有层间多次波,但须满足垂直旅行时单调性假设条件,如何预测复杂介质中的层间多次波仍然是一个挑战。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2D和3D地震数据有效的规则化方法;

2、满足多次波衰减精度的地震子波提取方法;

3、2D和3D鬼波预测方法的并行算法;

4、2D和3D自由表面多次波预测方法的并行算法;

5、2D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并行算法;

6、针对多次波预测相位不准、一次波多次波相交问题,发展高效准确的自适应匹配相减算法。

题目7:基于三维地质模型技术的深水区地震采集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在南海深水区,海底地貌复杂,地质结构和储层特性多变,以及水体加深引起的不定因素,导致了地震波传播的复杂性,严重影响了地下地质结构的地震成像。本课题的提出就是为了通过三维地质模型技术研究深水复杂海底地貌的地震波传播规律,分析地震照明能量分布,改善和优化地震采集参数,从而提高深水区的地震资料成像质量。

三维地质模型技术主要是通过数学方法,正演模拟和计算分析复杂介质条件下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建立地震照明分析理论和方法,为深水地震采集提供优化的采集方案和建议。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三维地质模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2、深水陆架坡折区、深水崎岖海底区复杂地质结构的地震波照明分布规律研究;

3、深水区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参数的优化。

题目8:北非地区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北非地区油气资源相当丰富,分布有十几个特大型油田,占非洲特大型油田的85%以上,为非洲勘探成熟区及油气的主要产区,也是世界主要油气富集区之一。但是,目前缺少对北非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石油地质条件、油气成藏特征的系统分析,在该地区的勘探潜力及下一步油气勘探战略方向不明确。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北非地区构造——沉积一体化研究;

2、北非克拉通边缘盆地油气富集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3、北非克拉通边缘盆地勘探潜力和有利勘探区带分析。

题目9:典型大陆边缘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与富集规律类比研究

根据国外地质家研究,世界上油气田最为发育的地区是大陆边缘盆地,其中又以被动大陆边缘为主。因此要开展大陆边缘盆地的油气富集成藏规律研究,建立起大陆边缘盆地油气成藏理论,促进对相关地区的战略选区研究,指导具体区块前期的油气勘探。

重点研究西非和亚太区大陆边缘典型类型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和油气富集规律的多样性,评价不同类型盆地的勘探潜力,指出勘探战略方向和重点领域。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油气地质条件的差异性比较

2、油气富集规律的多样性类比

3、不同类型盆地的勘探潜力和重点领域

题目10:珠江口盆地珠-坳陷始新世岩相古地理研究

文昌组是珠江口盆地的主要生油层系,文昌组末构造运动使盆地原型遭到破坏,在珠江口盆地中央隆起上的残洼中发育始新世文昌组,所以,搞清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世岩相古地理,对于该区的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的二维地震密度可达1km×1km-1km×2km,三维地震有约11800km2,钻遇始新世文昌组的井有14口。开展该项研究具有一定的资料条件。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通过地层划分,层序分析,沉积相分析,古构造分析,研究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世文昌组岩相古地理;

2、编制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世文昌组厚度图和沉积相图,分析文昌组烃源岩分布与勘探潜力。

题目11: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南段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郯庐断裂带是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热点,但目前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的西支,东支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郯庐断裂带也是地质界开展构造研究的焦点,但目前对于郯庐断裂的构造特征和形成机制都存在很多争论,进而影响到郯庐断裂带的油气勘探。考虑到郯庐断裂跨度太大,因此本项研究拟从南向北逐步开展,首先将研究区放在渤海海域郯庐断裂的南段。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郯庐断裂南段的断裂特征;

2、郯庐断裂南段对凹陷的控制作用;

3、郯庐断裂南段的形成机制与模式。

通过上述研究,将有助于从深层次认识郯庐断裂对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发掘新的勘探领域,指导渤海海域下一步的油气勘探。

题目12: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海陆过渡相优质烃源岩形成条件研究

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1983年发现崖城13-1大气田,说明崖南凹陷有优质烃源岩。但整个盆地自崖城13-1之后,没有大发现,至少说明优质烃源岩分布是复杂的,模式未弄清楚,预测需要更精准。

深入解剖崖南凹陷优质烃源岩分布,对全盆地勘探肯定有指导意义。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国内外海陆过渡相地层优质烃源岩形成条件综合分析;

2、崖南凹陷优质烃源岩形成条件精细解剖;

3、琼东南盆地崖城组优质烃源岩分布预测。

题目13:中国近海盆地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

富生烃凹陷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而富生烃凹陷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烃源岩的质量和规模。从全球油气勘探成果看,世界油气的分布很不均衡;从中国近海7个盆地60多个凹陷的油气勘探成果看,各盆地或凹陷的含油气性也存在很大差异。目前中国近海发现的油气田主要集中于渤中凹陷、白云凹陷等10个凹陷,而人们寄予厚望的西湖凹陷、乐东-陵水凹陷和松南宝岛凹陷则始终未获重大突破。从钻探结果看,已证实的富油气盆地或凹陷普遍发育规模巨大的优质烃源岩,我国近海富油盆地或凹陷普遍发育以中深湖相烃源岩为主的油源岩,而富气凹陷普遍发育以沼泽相烃源岩煤系烃源岩为主体的气源岩。那么,富油气盆地或凹陷在什么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下能够形成优质烃源岩,这些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什么则是油气勘探十分关键的问题。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中国近海优质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中国近海优质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优质烃源岩对已发现油气的贡献等;

2、中国近海优质烃源岩形成条件和分布研究

中国近海优质烃源岩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优质烃源岩形成的影响因素、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模式等。

题目14:渤海典型稠油驱油用表活剂与原油组分间的关系研究

在建立稠油中天然界面活性物质的快速分离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普查渤海代表性稠油的天然活性物及其活性排序,探究表活剂与原油中天然界面活性物的协同增效作用机理,获得活性物质与聚合物的协同增效方法。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原油精细组分的快速分离和分析方法研究

2、原油中天然界面活性物质与表活剂间的协同增效作用研究

3、表活剂活性与原油及配制水组分间的关系研究

题目15:锦州9-3油田水聚交替注入改善聚驱效果方法研究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成为海上稠油高效开发的支撑技术之一。聚驱在实现增油降(控)水的同时,通常会出现剖面返转现象,而剖面返转往往会降低聚合物利用律从而影响聚驱效果。为了改善聚驱效果,需要在认识剖面返转规律的基础上,控制剖面返转,为此,在目前海上油田聚合物驱矿场试验的多层非均质注入条件下,提出利用交替注入的方式改善聚驱效果的设想,故提出本课题。

课题以锦州9-3油田(兼顾绥中36-1油田)作为主要研究模型,拟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及矿场试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分析和预测海上聚驱油田产聚、产水等控制因素和剖面变化规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海上聚驱油田的水聚交替注入方法,为保证和改善海上油田聚驱矿场试验效果提供支持。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多层非均质注聚剖面返转时机的判断方法;

2、适合海上油田水聚交替注入方法。

题目16: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多枝导流适度出砂开发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

近年来,渤海疏松砂岩稠油油田的开发发展迅速,在渤海矿区乃至中国海油的原油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埋藏浅、胶结程度低,在开采过程中,随着大量的流体进入井内,井眼附近应力的重新分布,引起岩石骨架有效应力的改变,并导致骨架变形;岩石骨架变形改变了储层的渗流条件,反过来又会影响流体的渗流特征。因此,疏松砂岩的开采过程是一个流固耦合的渗流过程。

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是目前海上疏松砂岩稠油油藏主要采用的开发方式之一。多枝导流井井型结构复杂,生产段耦合流动描述困难,同时稠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非达西渗流特征,再加上疏松砂岩的流固耦合现象,导致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在开发过程中的渗流机理极其复杂,难以定量认识,多枝导流适度出砂井油藏渗流机理、产能评价和井型优化设计技术仍需深入研究。

虽然我们开展了相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以及现场试验工作,但是疏松砂岩稠油油藏的适度出砂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试验性的探索阶段,生产效果并不是总能得到保障,技术风险较大,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复杂渗流机理和渗流变化规律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清楚,它是目前疏松砂岩稠油油田在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中需要突破的技术难关和瓶颈,开展该项工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前期技术攻关以及对研究成果在现场运用效果的总结,在对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开发机理深入认识的基础上,从深化适度出砂技术应用效果、提高海上稠油油田采收率的角度,利用室内物理模拟、油藏工程方法、油藏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结合海上稠油开采的技术特点和已开发油井的生产动态特征,为渤海疏松砂岩稠油的多枝导流适度出砂井产能评价和生产优化设计提供可行性方案。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建立含砂流体的渗流数学模型

2、建立描述多枝导流适度出砂井渗流规律及多枝导流井布井方式、分枝特征参数及井间干扰开发机理的理论数学模型

题目17:海上油田化学驱油藏数值模拟高效算法研究与应用

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是油藏研究的核心工具之一。研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既是研究水平的集中体现,也具有现实的应用需求。油藏数值模拟应用过程,计算速度是瓶颈问题之一,因此以提高计算速度和稳定性的高效算法成果研究热点之一。为了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性能,提出本课题。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化学驱软件离散技术研究与实现

2、矩阵求解技术的优化

3、并行求解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题目18:层序约束下的河流相储层高分辨率地震预测及其应用-以渤海某典型河流相油田为例

渤海中南部地区明化镇组典型的河流相沉积,具有单砂体规模小的基本特征,虽有350-400米井距的大量钻井控制,但合层开发中对这类砂体的纵、横向变化、砂体间的接触关系等特征仍认识不清,井间储层预测和描述的准确率较低,严重影响油田开发和调整策略的精确性。

本课题拟以渤海某典型明化镇组河流相油田为实例,进一步深化与实践前期河流相理论研究成果,重点研究密井网条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的统计学反演,实现储层的综合解释与定量描述,形成一套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约束的高分辨率储层预测技术。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及储层地质框架模型建立

2、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的统计学反演研究

3、基于统计学反演结果的储层综合解释和定量描述

题目19:西非深水沉积模式与储层结构表征

本课题拟以尼日利亚AKPO油田为典型实例,通过综合分析,分析沉积相形成与演化的控制要素,建立反映西非深水沉积特征的沉积相模式;通过静态与动态资料,精细解剖浊积扇储层的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用于指导油气田的开发生产。目前,AKPO油田拥有30余口钻井资料、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前人围绕储量评价已开展了综合地质研究。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深水沉积体系沉积模式的建立;

2、深水沉积体系响应与识别;

3、深水沉积砂岩复合体与单砂体预测;

4、储层内部结构的精细解剖;

5、储层非均质性表征。

本课题拟解决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西非深水沉积体系沉积模式及沉积体系响应特征与识别研究;二是复合砂体与单砂体识别及储层内部结构表征。

题目20:稠油砂岩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应用

我国海上投入生产的稠油砂岩油藏越来越多,随着这些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减缓产量递减,提高增产挖潜措施成功率及增产效果;进一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增加可采储量,成为该类油藏目前开发生产首要问题。做好上述工作首先要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基础工作,从而确定油藏增产挖潜目标,从而提出了《稠油砂岩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应用》项目。

目前渤海海域投入开发的稠油砂岩油藏多为河流相或三角洲沉积油藏,如绥中36-1、秦皇岛32-6等主力油田均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目前开发调整方案研究已有了研究成果,有一定研究基础。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以典型稠油砂岩油藏绥中36-1油田或秦皇岛32-6油田为研究对象,拟解决以下关键技术:

1、海上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

2、海上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影响因素评价及表征方法;

3、建立海上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4、海上稠油油藏剩余油挖潜方法及主要技术。

题目21:海上低渗油气藏产能评价及增产技术研究

目前在低渗油气藏的开发方面,尽管近年来国内很多单位已开展了低渗油气藏渗流机理的研究,提出了低渗油气藏中油气渗流特征理论,而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是一项涉及面很广、技术性很强的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很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低渗透油气藏的产能评价及增产技术研究对海上油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也是海上低渗透油藏开发方案设计、油气井合理配产的重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在海上条件下如何提高低渗油藏的产能及采收率,使海上低渗透油气田在技术上达到可以开采并创造经济效益。由于对海上低渗油气藏中油气渗流规律缺乏正确和可实用性的理论指导,没有一套可用于评价和界定低渗产能及增产技术的具体量化评价方法,也没有形成开发这类难采储量有效的系列配套技术。因此,开展“海上低渗储层产能评价及增产技术研究”课题,通过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建立一套合理的低渗油藏产能评价及增产技术,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应海上低渗油藏储层特点的高效开发技术,指导现有低渗油气藏的开发,使海上低渗油藏开发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最终达到改善海上低渗油气藏开发效果、提高低渗油气藏采收率及开发效益的目的。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低渗储层岩心流动及储层敏感性实验技术;

2、低渗储层岩心铸体薄片及孔隙图像分析技术;

3、低渗储层渗流特征及渗流机理分析技术;

4、考虑低速非达西流效应或压力敏感的直井、斜井和水平井及水平分支井产能评价技术;

5、低渗储层增产技术(压裂、水平井及分支井技术)产能预测技术及应用评价。

题目22:页岩压裂机理及设计技术研究

页岩气开发进入商业化大规模开发接近10年。随着近年来全世界开发热情的不断升温,对页岩气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美国成功开发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暴露储层面积,大量释放吸附气储量,沟通整个储层,才能提高单井产能实现商业化开发。由此而萌生了全新的页岩气压裂技术——“体积压裂”。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页岩气裂缝的认识仅局限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层面,其主要原因在于含气页岩压裂时裂缝起裂机理异常复杂,受平面地应力分布、岩石泥质含量、脆性、微裂缝分布和发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可能导致裂缝起裂和延伸规律认识困难;射孔段数、参数和工艺影响着裂缝起裂方位;压裂施工工艺、材料等人为因素则可能引起局部“端部脱砂”而产生分叉缝,多个分叉缝连在一起形成复杂的三维体积缝网。正是由于页岩自身和人为因素的存在复杂性,给页岩气压裂方案设计和优化、相关配套工艺等带来困难,难以预测和判断压裂效果,严重时甚至导致对开发方案造成错误判断,影响项目的投资和评估。

世界各地含气页岩所呈现的物理及化学特性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很难通过少数页岩气田数据分析或简单岩心试验,提出一套适用于所有页岩压裂的裂缝起裂及延伸理论,但是对于单一目标页岩气田,则可以通过岩心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页岩岩石力学性能、矿物组分等数据,并结合已压裂井的施工参数和裂缝监测数据,探索适合于数模的裂缝起裂及延伸规律,指导整个油田储层改造方案设计和施工。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从认识页岩体积缝网形成机理,分析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设计、优化这些因素,使页岩压裂增产达到最优效果。基于以上目的,本课题拟主要开展以下2方面工作:

1、页岩体积压裂裂缝起裂及延伸规律研究

2、页岩体积压裂工艺设计及优化技术研究

题目23:电能转换与电量控制管理系统研究

电能转换与电量控制管理系统是国家“863”课题“500kW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能量集输和生产管理的重要节点,为突破技术瓶颈、解决研究难题,设立“电能转换与电量控制管理系统研究”专题,对电能转换与电量控制管理系统相关技术进行研究,针对关键问题推荐解决方案,并为 “500kW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构建技术成熟、性能可靠、成本低廉的海电能转换与电量控制管理系统提出指导性建议。

“电能转换与电量控制管理系统研究”依托国家“863”课题“500kW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研究方向符合国家和总公司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需要,研究经费由“863”课题支持,具备立项研究条件。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独立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电制、变电方式研究;

2、能量集中控制与管理系统的架构研究;

3、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各种能源类型、功率配比和详细技术方案研究;

4、监控网络分析与比选研究。

附录二:

中海油研究总院博士后申请登记表

姓 名 性 别 出生日期 近期免冠正面1寸彩照

籍 贯 民 族 政治面貌

联系方式 邮箱

通信地址

申请课题

大学以来学习简历

起止时间 毕业院校 专业/导师 培养方式(统招、定向、脱产委培、在职委培) 学历 学位

大学毕业以来工作简历

起止时间 工作单位 从事工作 职称

专业特长

英语水平

计算机 水平

硕士论文 介绍

博士论文 介绍

科研工作介绍

论文论著

配偶子女 情况 配偶姓名 工作单位

子女姓名 年龄

其它

本站提醒:如何识别虚假招聘信息?求职必看,切勿受骗上当!

如何写一份简单、直接、高效的求职信?

上一条:[北京]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2012招聘

下一条:[北京]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