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信息由武汉理工大学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武汉理工大学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江苏]江苏科技大学2012招聘
发布时间:2011-11-15
工作地点:其它
信息来源:武汉理工大学
职位类型:全职
职位描述
江苏科技大学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1-15
2012年招聘启事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和蚕业服务,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教、法等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现有镇江东、南、西3个校区和张家港校区(2500余亩),设有14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0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个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特色建设专业;拥有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1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省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070余名,有教授149名,副教授405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研究生2400余人,普通本科生22000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现有300余名国防生在读。学校现有纸质图书165万多册,电子图书53万多种。 一、招聘专业(研究方向)部门招聘人数专业(研究方向)学历学位使用意向部门招聘人数专业(研究方向)学历学位使用意向
船海学院8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结构)博士教学生化学院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后/博教学/科研
船舶与海洋工程(制造)博士教学环境工程(大气、固体废弃物)博后/博教学/科研
工程力学(固体力学)博士教学/科研化学工程(工艺、催化)博后/博教学/科研
港口航道博士教学生物(或环境)专业硕士实验
能动学院2船舶柴油机博士教学/其它数理学院2计算数学、数理统计博士教学/科研
船舶动力装置博士教学/科研无损检测博士教学/科研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教学/科研南徐学院1旅游管理博士教学
振动噪声与控制博士教学/科研计算机专业博士教学
轮机工程(应用电子、液压)博士教学/科研蚕研所1植物保护(农业昆虫、农药学)博士科研
工程热物理(节能)博士教学/科研特种经济动物学(蚕桑)博士科研
机械学院4机械工程博士科研张家港校区15土木工程(施工、路桥)博士教学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博士教学/科研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博士教学
自动化(机、电、液控制)博士教学/科研工程管理博士教学
电信学院8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教学/科研机械设计制造博士教学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统工程博士教学/科研车辆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博士教学
导航、制导与控制博士教学/科研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博士教学
计算机学院4嵌入式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博士教学嵌入式系统应用博士教学
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相近专业博士教学/科研钢铁冶金、材料加工工程博士教学
经管学院6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博士教学国际贸易、法律博士教学
工业工程、会计学、财务博士教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或会计学)博士教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博士教学/科研英语、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教学
材料学院8模具(金属或高分子塑性成型)博士教学/科研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管理(土建)硕士实验
焊接(设备、冶金、力学)博士教学/科研车辆工程、汽车运用工程(汽车电子)硕士实验
电子封装(电子类、微连接)博士教学/科研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硕士实验
材料学(金属学、金属物理)博士教学/科研机械设计制造硕士实验
腐蚀与防护(金属腐蚀机理)博士教学/科研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硕士实验
二、招聘对象
特聘教授:55岁以下
客座教授:两院院士及海内外优秀学者
学科(学术)带头人:教授、海外助理教授(45岁以下)
教师:博士(35岁以下)、博士后(40岁以下)、应届硕士毕业生(30岁以下)
学术创新团队
三、特聘教授
应聘条件岗位职责待遇
(1)符合二级教授岗位聘任条件; (2)能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胜任核心课程的讲授,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术造诣高,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 (3)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掌握本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具有领导和组织本学科中青年学术梯队在其学科前沿领域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能力; (4)年龄一般在55周岁以下。 (1)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 (2)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重大科研项目; (3)组织本学科建设。 (1)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及有关补贴外,还享受岗位津贴12万元/年,聘期3年,期满考核合格后可续聘; (2)学校免费提供一套基本生活设施齐全的临时住房; (3)特聘教授负责其组织学科梯队,学校为其提供100-30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含设备费)。
四、客座教授(柔性引进)
聘任两院院士及海内外优秀学者为我校客座教授。客座教授每年来校工作时间应不少于3个月或提供相应的智力服务,工作期间享受岗位津贴3万元/年,聘期3年。
五、学科(学术)带头人
应聘条件岗位职责待遇说明
(1)符合我校三级教授岗位聘任条件,或在海外获得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的人员; (2)身体健康,思想品德好,团队合作精神强。胜任核心课程讲授,善于培养青年教师,注重学科(学术)团队建设。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已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果; (3)年龄一般应在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国内人员需有博士生导师资格,海外人员需有指导博士生学习的经历。 (1)承担核心课程讲授任务,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2)主持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做出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 (3)制定本学科(学术)团队建设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4)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一支具有竞争实力的学术创新团队。 (1)在购买校外商品房时,可享受购房补贴及安家费15-30万元,海归人员40万元; (2)提供科研启动费5-20万元,海归人员20-200万元; (3)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及有关补贴外,还享受岗位津贴3.5-4.5万元/年,津贴标准保留2年;海归人员10万元/年,津贴标准保留6年; (4)学校可协助解决学科带头人配偶的工作安排。 (1)如果夫妻双方都符合引进条件,安家费不重复计发,可在单人标准基础上适当上浮;若双方都符合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其中一方享受全额安家费,另一方则可按标准享受半额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分别计发; (2)在购房前,由学校提供临时过渡房或过渡期租房补贴1500元/月,期限1年; (3)引进国内人才可报销单程来校路费,直接从国外引进的留学回国人员可报销本人回国单程机票; (4)特别优秀的海外人才,待遇面议。
六、补充教师的优惠待遇
住房待遇科研启动费收入待遇说明
在购买校外商品房时,可享受购房补贴及安家费,其额度分别为: 海归博士(后)25万元; 博士副高、博士后8-20万元; 国内博士5-15万元。 提供科研启动费,其额度分别为: 海归博士(后)10-50万元; 博士副高、博士后3-6万元; 国内博士2-5万元。 补充教师到我校工作后,除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及有关补贴外,还享受岗位津贴,标准为: 海归博士(后)5万元/年,标准保留3年; 博士副高、博士后3万元/年,标准保留2年; 国内博士:1.8万元/年,标准保留2年。 特殊岗位津贴结束后的下一年起正常参加岗位津贴评定。 (1)如果夫妻双方都符合引进条件,安家费不重复计发,可在单人标准基础上适当上浮;若双方都符合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其中一方享受全额安家费,另一方则可按标准享受半额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分别计发; (2)在购房前,由学校提供临时过渡房或过渡期租房补贴1000元/月,期限1年; (3)引进国内人员可报销单程来校路费,直接从国外引进的留学回国人员可报销本人回国单程机票; (4)特别优秀的海外人才,待遇面议。
七、学术创新团队
应聘条件岗位职责待遇
(1)团队拥有一名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较大、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在创新团队中具有较强凝聚力的杰出人才作为首席专家,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 (2)拥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至少有2-3名中青年学术骨干成员,骨干成员应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 (3)有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承担过或正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4)有比较深厚的前期学术积累,已经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学术成果。 (1)开展前沿性课题研究,提出对学科前沿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研究课题,引领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群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 (2)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作出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 (3)申报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1)首席专家、学术骨干的住房待遇、收入待遇,分别参照学科(学术)带头人和补充教师的引进待遇; (2)科研启动费60-200万元(含设备费); (3)根据工作需要提供办公和实验用房。
八、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应为“985”和“211”高校或国内优势学科应届毕业生,第一学历须为统招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实行人事代理聘用制(聘期为4年)。在校连续工作两个聘期以上,期间工作业绩突出、考核优秀的人员,视编制及岗位空缺情况,可按一定比例申请转为学校事业编制人员或享受事业编制待遇。
通讯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江苏科技大学人事处
联系人:俞孟蕻、田志伟、黄海军、许红祥邮编:212003
电话:0511-84401036 84402183 84420070 传真:0511-84402183
网址:rs***.cn[点击查看]E_mail:justrsc@sc***.cn[点击查看]
如何写一份简单、直接、高效的求职信?-10倍提供求职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