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信息由武汉理工大学审核并发布(查看原发布网址),应届生求职网转载该信息只是出于传递更多就业招聘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如您对此转载信息有疑义,请与原信息发布者武汉理工大学核实,并请同时联系本站处理该转载信息。
广西师范大学
职位:2009招聘
发布时间:2009-04-07
工作地点:其它
信息来源:武汉理工大学
职位类型:全职
职位描述
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 发布时间:2009-4-7
广西师范大学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学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3114.9亩。现有在职教职员工2255人,全日制本科生13949人,研究生4098人,留学生375人,函授、进修生等7904人。建校75年来,学校为国家尤其是广西培养了16万名教师和其他专业人才。 办学历史悠久 学校创办于1932年,原名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1936年与广西大学合并;1941年,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942年更名为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开始独立举办本科教育,1946年迁址南宁并改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1950年迁回桂林,再次与广西大学合并;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奉命撤销,在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广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 在75年办学历史中,学校始终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努力培养各类师资和社会所需人才。抗战时期,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3~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继承传统,彰显特色,引领和服务广西基础教育,充分发挥了广西教师教育的龙头作用。 文化底蕴深厚 悠久的办学历史,得天独厚的办学环境,名师荟萃的文化传承,积淀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王城校区是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教中心,文脉延续和传承了1000多年。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颜延之就在独秀峰下开辟了“读书岩”,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首次在此交汇;唐代,桂管观察使李昌巙在此创办了广西第一所公学——桂州学;宋代,曾在此建铁牛寺(元代改称大圆寺);明代,成为靖江王府,王城由此得名;清代,成为广西举行乡试的贡院;1921年,孙中山策划北伐,设大本营于此;新中国成立前广西第二师范学校、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相继在此办学;1954年成为广西师范学院所在地。学校充分保护和利用王城的文化资源,使诸如独秀峰上的摩崖石刻等文物,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安然无恙,王城现成为保护最完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建校以来,杨东莼、李四光、胡适、陈寅恪、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谭丕模、阳翰笙、陈岱孙、千家驹、陶大镛、林砺儒、曾作忠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荟萃学校,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他们为学校积累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谱写了桂林文化城的历史篇章。这些财富的孕育和积淀,铸就了学校发扬人文社会学科优势、服务广西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学校因此而成为“人文强桂”的台柱。 办学条件完善 学校三个校区功能布局合理,条件优良。王城校区位于桂林市中心,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历史、美术、音乐、旅游等专业的教学基地。育才校区位于桂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是学校的主校区。雁山校区位于桂林市教育园区,正逐步建设为现代化校园。学校建筑面积为71.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2亿元;有教学科研实验、实训室(中心)和公共教学平台29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2个,校级实习实训基地155个。全校图书馆舍总建筑面积29618.75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33.97万册,中外文期刊5573种,电子图书49.15万册。建有球类馆、武术体操馆、塑胶田径场等各类现代体育设施,总面积89879.16平方米。学校是CERNET华南地区网桂林主节点依托单位。 学校是广西实施“人文强桂”建设工程主体单位和广西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21世纪园丁工程”的技术支撑单位;设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广西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广西高校政工干部培训中心、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研究基地等国家或自治区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机构。国家文科基地在终期验收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是全国唯一被评为优秀的地方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文科基地。 学科门类齐全 学校是广西具有博士授权的三所高校之一,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8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有12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2个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0大门类,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范与非师范性专业协调发展、教育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师资素质优良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7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612人,占48.11%,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822人,占64.62%。教师中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国家级人才称号15人,广西优秀专家等省部级人才称号44人,“全国模范教师”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称号21人。 教改成效显著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加强,教改成果显著。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44项,获奖总数位居广西高校首位。2003年以来,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自治区级精品专业2个、自治区级重点专业2个、广西高校优质专业11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分别为11门、24门;承担“十五”“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项目5项,自治区精品教材项目3项、重点教材项目5项,广西高校优秀教材立项4项;有7种教材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37种教材获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大学外语改革项目试点单位和示范点项目单位。 科研成绩斐然 学校把科学研究作为促进教学、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3年以来,学校共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内的各级各类基金项目共68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8项,省部级项目240项;获各类科研成果7000多项,其中出版各类著作645部,2005~2007年间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503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80项,其中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学校编辑出版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东方丛刊》《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等刊物在国内具有较好的声誉,其中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百强学报,被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入选北图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校园文化繁荣 学校打造了一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坚持举办“独秀大讲坛”,开展“一院一节一特色”系列活动,获得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成果奖。连续9年共开展18期“大学生理论学习月”活动,获得广西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创新成果奖;连续举办9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05~2007年培育了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18项国家级奖项;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连续10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的联合表彰;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学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学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近三年来,有16个班级获自治区、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234人被评为自治区、全国“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毕业生;有327人次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专业技能、体育等竞赛中获奖,摘取世界锦标赛等国际体育大赛金牌16枚。 出版社成绩卓著 学校出版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成为社会注目的发展亮点。出版社是全国高校十强出版社、全国百强出版社之一;3次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3次获中国图书奖,2007年获4项“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被评为全国“良好出版社”和“先进高校出版社”。出版社坚持服务教学科研,出版了许多高质量教材、精品图书和历代珍稀文献,为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创造了条件,为教师教学科研成果出版搭建了平台,为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教育提供了帮助。 国际交流广泛 学校先后与36个国家(地区)的152所高等院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2003年至2007年,学校接待457批代表团4368人次来访和学术交流,派出153批768人次到国外进行访问、考察和学术交流。学校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10年来接受了近万名长短期留学生,教育层次从汉语进修拓展到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专业从中文专业拓展到11个专业,生源来自29个国家,是国内接收越南留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学校被批准为“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和“全国首批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派出单位”,先后在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印尼玛琅国立大学建立(筹建)孔子学院。此外,学校积极探索多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已先后与美、英、法、德等7个国家的知名大学合作培养中外学生。 育人质量较高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近几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据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素质满意率达95%。我校毕业生在社会各行各业建功立业,大部分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和业务骨干。在抽样统计的广西256名高中特级教师中属我校毕业生的187名,占73%。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校毕业生有60多人担任广西高校领导职务,有230多人担任广西厅级以上领导职务;现任的7名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我校毕业生占3名,原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陆兵也是我校毕业生。目前在文学界形成较大影响的“文坛新桂军”主力是我校毕业生,如获鲁迅文学奖的张燕玲,获人民文学奖的杨映川等。我校还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在各条战线上辛勤工作,为地方和国家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声誉良好 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安全文明校园”“绿色大学”等称号。学校教务处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学校高教研究室连续两次获“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称号。科研处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单位”“‘九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先进集体”“‘十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 广西师大2009年度专任师需求计划
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需求学科情况需求情况备注
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名称博士硕士或以上其他
文学院负责人:孙建元 联系人:彭邦松 电话:5848183 050101 文艺学 √ 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负责人:周长山 联系人:罗富元 电话:2804985 030401 民族学 √
060108 世界史 √
040102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 具有中学任教经验
0202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 文化产业方向 √
050101 文艺学
060105 专门史
政治与行政学院负责人:林春逸 联系人:谢美玲 电话:5818995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
030201 政治学理论 √
040102 政治课程与教学论 √
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120401 行政管理学 √
030206 国际政治 √
010104 现代逻辑 √ 且有副高或以上职称
法学院负责人:周世中 联系人:李健柳 电话:3696536 120404 社会保障 √ 且有副高或以上职称
经济管理学院负责人:罗知颂 联系人:张海丰 电话:5816307 020202 区域经济学 √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120201 会计学 √
020204 金融学(金融工程方向) √
020206 国际贸易学 √
120202 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方向) √
020203 财政学 √
教育科学学院负责人:周 欣 联系人:陈媛媛 电话:5804929 040110 教育技术学 √
040105 学前教育学 √ 心理学博士亦可
外国语 学院负责人:李 晓 联系人:周成兰 电话:5800011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
050211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 √√
050210 亚非语言文学(朝鲜语) √√
040102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
美术学院负责人:谢崇高 联系人:张 婷 电话:2856601 050404 设计艺术学 √ 或教授
050404 设计艺术学(服装设计与表演) √
050404 设计艺术学(多媒体) √ 或副高以上
050404 设计艺术学(平面设计) √
050403 美术学(油画) √
音乐学院负责人:黄小明 联系人:梁国江 电话:2830521 050402 音乐学(电脑音乐) √
050402 音乐学(钢琴) √
050402 音乐学(长笛) √
050402 音乐学(理论作曲) √
050402 音乐学(古筝) √
050402 音乐学(声乐) √
音乐表演 √ 打击乐和戏剧表演各1人
050402 舞蹈学(舞蹈理论) √
数学科学学院负责人:范江华 联系人:陈宇秋 电话: 5843273-6490 5802163-6490 070101 基础数学 √
070102 计算数学 √√
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070104 应用数学 √
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 √√
040102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 或教授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或优秀硕士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负责人:杨永栩 联系人:王 维 电话:5826328 040102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
0702 物理学(一级学科) √
071101 系统理论 √
070201 理论物理 √ 教授,学科带头人
化学化工学院负责人:蒋毅民 联系人:练必荣 电话:5832079 070302 分析化学(电分析方向) √
100701 药物化学 √√
040102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
生命科学学院负责人:梁士楚 联系人:覃屏生 电话:5840034 071012 动物生态学 √ 教授,学科带头人
040102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
环境与资源学院负责人:陈孟林 联系人:卞 文 电话:5846143 083002 环境工程 √√ 市政工程专业亦可
083001 环境科学 √ 副教授
070501 自然地理学 √√ 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亦可
070502 人文地理学 √√ 区域经济专业亦可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负责人:王 强 联系人:周红红 电话:5842810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081201 计算机体系结构 √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体育学院负责人:谢 翔 联系人:黄 东 电话:5848208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 √
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 √ 柔道或跆拳道兼散打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 羽毛球、举重、竞技体操及乒乓球
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 √ 中医骨伤及运动损伤
电子工程学院负责人:俸继锋 联系人:王丽霞 电话:5826559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 √√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负责人:蔡昌卓 联系人:王晚霞 电话:5857127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
050211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教育部广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负责人:罗星凯 联系人:黄捍丹 电话:5833180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理科方向) √
课程与教学论(理科方向)、教育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类均可 √ 教学科研人员兼中心网站技术工作
联系地址:广西桂林市育才路15号广西师范大学人事处邮政编码:541004 联系电话:0773-5846402 5843267 传真:0773-5846402E-mail:dpa@联 系 人:杨老师 倪老师
广西师范大学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校内拔尖人才享受优惠待遇标准的暂行办法 ( 修订 )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人才竞争的需要,吸引更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的高层次人才到我校任教,同时进一步调动校内拔尖人才的积极性,鼓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以加强我校的学科建设,优化学术梯队和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特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引进对象及条件
( 一 ) 两院院士
( 二 ) A 类漓江学者
1 、 A 类漓江学者设岗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等四个博士点建设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国民经济学 、 法学理论 、 教育学原理 、 英语语言文学 、 专门史 、 理论物理、生态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应用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十一个博士点建设二级学科以及列入学校博士点建设的其它学科。
2 、 A 类漓江学者引进条件
(1) 能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应聘者年龄一般在 45 周岁以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应聘者年龄一般在 50 周岁以下;有博士学位 和 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
(2) 近 5 年主持过两项以上国家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立项。
(3) 近 5 年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获得国家级三等奖以上 1 项(含 1 项)或教育部一等奖 1 项以上(含 1 项)或省级一等奖两项以上(含两项)奖励或科研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排名前两位)。
(4) 凡属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 “ 百千万人才工程 ” 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百名教学名师、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获得者,应聘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方向的年龄可放宽至 50 周岁以下,应聘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年龄可放宽至 55 周岁以下。同时,上述 (2) 、 (3) 中的条件可适当放宽。
(5) 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组织管理以及领导教学和科研的能力,身体健康。
( 三 ) B 类漓江学者
1 、 B 类漓江学者设岗学科
我校现有各学科(二级学科)。
2 、 B 类漓江学者引进条件
(1) 能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年龄一般在 45 周岁以下,有博士学位 和教授职称。
(2) 近 5 年主持过一项以上国家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立项。
(3) 近 5 年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获得教育部二等奖 1 项以上(含 1 项)或省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各 1 项以上(含 1 项)奖励或科研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水平、国内先进或填补国内空白(排名前两位);或在国家核心期刊公开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8 篇以上,且出版过高水平的专著或主编过国家规划教材。
(4) 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组织管理以及领导教学和科研的能力,身体健康。
( 四 ) 人才紧缺专业的教授
能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年龄在 50 周岁以下(特殊情况不超过 55 周岁);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组织管理以及领导教学和科研的能力,身体健康。
( 五 ) 博士
能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年龄在 40 周岁以下(特殊情况不超过 45 周岁);有团结、协作精神及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能力,身体健康。
( 六 ) 人才紧缺专业的硕士
能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年龄在 35 周岁以下(特殊情况不超过 40 周岁);有团结、协作精神及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能力,身体健康。
( 七 ) 对海外留学人员学校根据其科研成果水平按上述层次条件给予相应的待遇。
人才类别 住房待遇 安家费 (含税) 科研启动费 岗位津贴 (含税)
两院院士 免费居住180平方米的住房,在我校实际工作满五年后,住房产权归个人所有 60 万元 100 万元 年薪 20 万元
A类漓江学者 学校提供160平方米的房源或购房补贴 20 万元 50 万元(到校工作后一次性先支付20万元安家费,余下的 30 万元分八年按月发放) 理论研究为主的学科 12 万元;实验研究为主的学科 30 万元 与校内同类人员享受同等标准岗位津贴
B类 漓江学者 学校提供120平方米的房源或购房补贴 15 万元 30 万元(到校工作后一次性先支付10万元安家费,余下的 20 万元分八年按月发放) 理论研究为主的学科 8 万元;实验研究为主的学科 20 万元 与校内同类人员享受同等标准岗位津贴
紧缺专业的教授 学校提供120平方米的房源租住或购房补贴 8 万元 10 万元(其中住房补贴 5 万元) 理论研究为主的学科 3 万元;实验研究为主的学科 8 万元 享受校内同类人员同等标准的岗位津贴
博士 学校提供三室一厅的房源租住或购房补贴 4-6 万元 1 - 8 万元(其中住房补贴 1-5 万元) 理论研究为主的学科 1.5 万元;实验研究为主的学科 3 万元 享受校内同类人员同等标准的岗位津贴,在我校工作的前三年享受学校另发给的200元/月博士学位津贴
紧缺专业的硕士 学校提供两室一厅的房源租住或购房补贴 3 万元 1 万元 根据职称和工作年限按我校同类人员标准享受相应的岗位津贴
二、引进待遇
说 明:
1. 引进的两院院士、 A 类漓江学者和 B 类漓江学者的配偶可一同调入我校并安排工作,引进人才紧缺专业的教授和 博士的配偶按《广西师范大学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配偶安置暂行办法》安置。
2. 各类引进人才在享受上述各类岗位津贴外,对符合享受我校校内拔尖人才优惠待遇条件的,还将按其最高标准享受 1000 元~ 3000 元 / 每月的生活补贴。
3. 对夫妻双方同时引进到我校任教且夫妻 双方具有 博士学位的,则在引进时除享受上述待遇外,每对夫妻所享受的安家费增加 3~6 万元。如领取购房补贴,则不享受增加的安家费。
4. 对所引进紧缺专业的教授 和 博士,若其配偶符合《广西师范大学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配偶安置暂行办法》规定的安置范围而不需要我校安排工作的,则在引进时除享受上述待遇外,其安家费增加 3 万元。
5 .对不要求学校安排房源或因以后学校房源枯竭无法提供房源的引进人才,学校不再安排住房,但将在原有安家费的基础上,再增加如下标准的购房补贴(含税): A 类漓江学者 20 万元, B 类漓江学者 15 万元,紧缺专业教授 8 万元,博士 4 ~6 万元,紧缺专业硕士 3 万元。购房补贴在引进人才购买校外商品房时由学校作为购房房款直接拨付。
6.科研启动费由引进人才向科研处申报,科研处和人事处共同拨付经费。
三、引进程序
( 一 ) 两院院士引进程序
1 、申请应聘的院士向我校人事处提交有关材料:《广西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申请表》,个人简历,论文(著)、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等清单,对应聘岗位的工作设想,家庭情况、配偶工作意向、近期免冠照片、详细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等材料。
2 、由学校学术委员会对申请应聘的院士提出引进意见。
3 、将引进意见提交学校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是否引进。
4 、由人事处代表学校与被聘请引进的院士签订引进协议并办理有关引进手续。
( 二 ) A 类漓江学者、 B 类漓江学者引进程序
1 、申请应聘者向我校人事处提交有关材料:《广西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申请表》,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书和获奖证书复印件等必要的证明材料,论文(著)、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获奖情况等清单以及代表性成果(以近 5 年为主),对应聘岗位的工作设想,家庭情况、配偶工作意向、近期免冠照片、详细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等材料。
2 、学校将申请应聘者的相关材料送两名以上同行专家(其中至少有一名外校专家)进行匿名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3 、由学校学术委员会组织校内同行专家对申请应聘者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4 、将评审意见提交学校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是否聘请引进。
5 、由人事处代表学校与被聘请引进者签订引进协议并办理有关引进手续。
( 三 ) 紧缺专业的教授、博士及紧缺专业的硕士引进程序
1 、申请应聘者向我校人事处提交有关材料:《广西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申请表》,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书和获奖证书复印件等必要的证明材料,论文(著)、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获奖情况等清单以及代表性成果(以近 5 年为主),对应聘岗位的工作设想,家庭情况、配偶工作意向、近期免冠照片、详细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等材料。
2 、由学校相关单位的专家对申请应聘者进行试教并提出意见。
3 、学校相关单位的领导根据专家意见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集体研究作出是否聘请引进的决定,并将决定报学校人事处审批。
4 、由人事处代表学校与被聘请引进者签订引进协议并办理有关引进手续。
四、引进人才管理方式
( 一 ) 学校对引进人才实行合同化管理,以合同形式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
( 二 ) 引进人才的签约服务期为八年。
五、校内拔尖人才享受优惠待遇标准(含税)
( 一 )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 “ 百千万人才工程 ” 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百名教学名师、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享受 3000 元 / 月的生活补贴。
( 二 )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广西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享受 2000 元 / 月的生活补贴。
( 三 ) 广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广西 “ 十百千人才工程 ” 人选、广西新世纪 “ 十百千人才工程 ” 人选享受 1500 元 / 月的生活补贴。
( 四 ) 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人选、校级拔尖人才享受 1000 元 / 月的生活补贴。
( 五 ) 博士学位津贴 200 元 / 月(到校工作的前三年享受)。
( 六 ) 我校的送培博士在读期间享受生活补贴 ( 按在岗同类人员一半的岗位津贴标准计算 ) ,取得学位回校工作时的科研启动费、岗位津贴、学位津贴与引进博士待遇相同,并享受安家费 2 万元,住房补贴 2 万元;如按政策需要提供住房而不要求学校安排的,参照引进博士的住房待遇标准提供购房补贴。
对以同等学 历申请 博士学位并获取学位者,学校只提供安家费 1 万元,科研启动费、岗位津贴、学位津贴与引进博士待遇相同。
( 七 ) 以上由学校发放的各类津贴均按每年 12 个月发放。
六、本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其解释权在校人事处。原《广西师范大学关于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校内拔尖人才享受优惠待遇的暂行办法》 ( 师政人事〔2004〕6号) 停止执行。
上一条:洛阳市博马农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下一条:欧文斯科宁